疯狂小说 > 网游动漫 > 重生之资源大亨 > 第七卷 第二十九章 不速之客(第2页/共3页)

第七卷 第二十九章 不速之客(第2页/共3页)

 热门推荐:
会逐步地对境内的核电项目进行关停,虽然说二零一二年夏天之后,福岛核事故,以及它所引发的对于核电产业的重创会是如何发展的,方明远并不知道,但是核电产业因此而不得不大幅度放缓发展的脚步,却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不过,这些事情,如今的东芝公司和眼前的这位佐佐木东行自然是不可能知道的了,收购了西屋公司的他们,恐怕正在擦拳磨掌,要在核电产业上一展拳脚呢。

    方明远猜得一点都不错,佐佐木东行虽然脸上镇定自若、一副云淡风轻的模样,但是这心里却是砰砰乱跳,也就是他没有心脏病,否则的话,这把年纪了,当场犯病都是大有可能。

    佐佐木东行对于核电产业的未来的是十分看好的,而他个人也在这一产业里摸爬滚打了一辈子,可以说是东芝公司里核电产业里的专家,也正是如此,东芝公司收购西屋公司的股份,才是由他亲自带队。而他之所以能够在去年成为东芝公司的新社长,也正是因为董事会看好全球核电产业的未来。

    佐佐木东行也是雄心壮志,打算在六十岁高龄的时候,再攀登事业的高峰,他给公司的远期展望是在二零一五年之前,要在全球拿下三十九家核电厂的订单,这将为东芝公司带来极其丰厚的营业利润,从而扭转东芝公司在二零零九年的巨亏。而他也确实做出了一番成绩,二零一零财年至今,东芝公司的业绩相当喜人。

    不过佐佐木东行也明白,想要达成在二零一五年之前,全球拿下三十九家核电厂订单这一目标,想要依靠日本市场是完全不可能实现的。必须要走出日本,要开拓新市场。而核电大国美国和经济高速发展中的华夏,则是他要完成这一目标所必须要下大功夫攻克的地方。其中又以华夏为主要目标。

    华夏的经济高速发展,对于能源的需求也在快速地增长,对于煤炭、石油、天然气的消耗可以说是与日俱增。据东芝公司所得到的资料来看,华夏目前虽然有大量的水电站存在,但是发电的主力仍然是火力发电厂。每年都有大量的煤炭运入火力发电厂,转化成为了源源不断的电力和大量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等污染物,导致环境污染严重。

    虽然说目前的华夏国内环保力量还很弱小,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华夏政府必然会面对来自国内外的环保压力,不得不考虑减少包括二氧化碳在内的多种污染物的排放,而华夏国内的水电站规模已经是相当庞大,而且大量建造水电站对于河流流域的负面影响,已经逐渐显露出来,未来已经不可能再大规模地兴建更多的大型水电站。而天然气、风电、太阳能等能源方式,都有着这样或者说那样的问题,一时间难以大规模的应用。

    而核电可以说是清洁能源,对环境的影响相当小,废气排放量仅高于水电和太阳能,远远低于煤炭和天然气发电,而且与风电、水电相比较,受自然条件限制较小,而且虽然初始投资高于传统火电站,但是它的总发电成本是要低于火电站的。最重要的是华夏的核电占全国电力总量不到百分之三,与全球其他国家相比起来,还有着巨大的差距。这意味着华夏未来还有很大的核电发展空间!

    不过华夏核电市场这块肥肉,可不仅仅有东芝公司垂涎欲滴,法国、加拿大、俄罗斯等其他国家,也是虎视眈眈,谁都想从这块大蛋糕上分得最大的一块,华夏政府也不甘心将这一市场拱手让给外国企业,所以核电机组设备国产化,一直都是华夏政府紧盯不放的。如果说不能够尽快地争取到足够多的订单,就会面临着来自其他国家和华夏本国企业的激烈竞争。

    令佐佐木东行感到欣慰的是,随着鸠山由纪夫的上台,日本和华夏之间的关系变得缓和下来,这对于东芝公司向华夏政府推销自己的产品,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不过,想要让华夏政府选择东芝公司、选择西屋的核电机组设备,佐佐木东行觉得目前的这些准备仍然不够,所以他将目标放到了华夏国内,希望能够得到有力的强援。方明远也因此而进入了他的视野。

    虽然说方家旗下并没有与核电相关的企业,但是方明远在华夏国内政界、商界、金融界的影响力之大,都非常人所能够想像的。若不是苏浣东已经退下,他的影响力还要再上一层楼!而且,三井财团已经有多家企业有过与方家合作,佐佐木东行觉得这也是自己说服方明远的一大优势。

    虽然说方明远抵达札幌市不为普通人所知,但是像佐佐木东行这样,日本社会精英中的顶尖人物,总是有一些渠道可以打听到,这也是因为方明远并没有刻意隐藏自己的行踪,在得知方明远要乘坐北斗星号列车从札幌市前往东京时,佐佐木东行决定寻找机会和方明远见一面。如果说要是换成其他的富豪,佐佐木东行还没有多少把握能够让方明远给机会面谈,但是方明远,似乎没有那么多乱七八糟的毛病。

    “前景是美好的,过程是曲折的。”方明远笑笑道,“佐佐木社长,核电产业对于我来说,似乎是有些遥远吧?你要是和我谈谈家电产业或者说半导体产业,相信我们会有更多的共同语言。”

    佐佐木东行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