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小说 > 科幻小说 > 重生之定三国 > 正文 第503章 决战草原 鲜卑降(六)(第2页/共3页)

正文 第503章 决战草原 鲜卑降(六)(第2页/共3页)

 热门推荐:
于是命令拓跋力微率五万骑增援上去。拓跋力微的五万骑兵加入到进攻之中,天**顿时感到压力骤升。原本在稳步前进的重装步兵军停下了脚步,两翼的长枪军则在僵持片刻后,开始缓慢后退。

    看到天**终于被压制住了,素利不禁松了一口气,身边的将领也都松了一口气。

    然而他们并没能轻松多久,就在天**步兵阵线越来越危急之时,庞大的轰鸣声从四面八方传来,素利不禁心头一跳,暗中惊呼道:完了中埋伏了

    铺天盖地的骑兵群从北东西三个方向出现,黑甲连片如同乌云,战旗在风中猎猎作响,上面赫然是一个楷书的‘天’字。这是天**骑兵军团

    原来,早在数天前,赵云和徐庶便谋划了一条计谋。用第一军团扮成中军假装因粮草不济而撤退,yin*鲜卑大军出击,同时将所有超过十万的骑兵部队集中,在第一军团四周埋伏,只要鲜卑大军一出现,便给予致命一击。

    不过这条计谋能否成功也还要看运气,首先如果鲜卑大军不敢进攻的话,赵云就必须将错就错撤退了,因为天**的粮草确实已经无法为继了;其次,鲜卑大军很有可能发现埋伏在四周的骑兵大队,如果他们发现了这个情况,必定知道是陷阱转而北逃,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所以十万多的骑兵所处的位置距离第一军团有相当一段距离;最后也是最有可能出现的一个问题,如果第一军团在骑兵主力赶到之前北鲜卑大军击溃,则整个计划便付诸东流,并且第一军团几乎会全军覆没。

    十万多骑兵部队在距离鲜卑人还有一千五百余步的地方停了下来。

    这时,北面的旌旗涌动,一群身着重甲的将领出现在军阵的最前列。帅旗下,昂然立马的赫然正是赵云,在他的身边有军师徐庶,有李典、乐进、呼厨泉等,还有厥机、泄归泥几个臣服的鲜卑将领。

    “轰隆……”战场中突然升起一团巨大的橘红火焰,那是一辆被掀翻的战车引爆了车内所有的危险的物事。在火焰范围内的数百鲜卑士兵顿时化作了一个个人形火炬,远远地彷佛都能够听到他们的哀嚎声。

    这是天**的一秘密武器,终于被黄逍研制出来的火药虽然威力比起他前世所见的要逊色的多的多,但是,在这年代来,无疑于神怒一般的存在

    这次,各路的大军,黄逍或多或少的都给予了一定量的配备

    望着眼前的情况,赵云不禁一皱眉头,随即举起右手猛地一握拳。正在关注赵云一举一动的战鼓手见状,立刻擂响了战鼓。战鼓声激昂奔放,就如同万千士兵在呐喊一般。

    随着战鼓声的响起,十余万骑兵猛发一声喊,如同惊雷炸响。开始启动加速,越来越快,最后形成三股让人望之胆寒的浪涌,从三个方向朝鲜卑大军席卷而去。

    赵云望着这样的景象,不禁心生感慨。“黑云压城城欲摧”赵云莫名其妙地想到了这句诗,赵云感到有些怪异,通常这句诗是用来比喻敌人实力强大的,但此时的情形却恰恰相反。

    就让所有胆敢挡我兵锋的、阻拦陛下大业的敌人灰飞烟灭吧

    第一军团此时正在同鲜卑大军死战,最后两万重装步兵也都顶了上去,两翼的长枪阵已经在鲜卑大军疯狂的冲锋下分崩离析,化成数十个圆形的小阵,在鲜卑大军汹涌的骑兵潮中苦苦支撑。鲜卑大军的将士吼叫着,双目血红,无视铜墙铁壁般的重装步兵阵,就如同飞蛾扑火般扑去,他们似乎已经发疯了,其实他们是知道,他们必须打破面前的重装步兵阵,才有可能逃出生天。

    第一军团的帅旗下立马着一位同赵云同样装束的将领,手持亮银枪,赫然是赵云新提拔的将领王平。原来王平受命假扮赵云,率领第一军团狙击鲜卑大军。王平眉头紧锁,第一军团打到此刻,已经伤亡过半,但鲜卑大军的冲击力度却越来越强。若不是因为重装步兵的坚固放手,换成其他步军的话,恐怕,战线早已崩溃

    就在这时,鲜卑大军的兵丛中又升腾起一朵大得吓人的橘红火球,同时伴随着巨响,连大地都猛然颤动了一下。但鲜卑大军的将士似乎已经见惯不怪了,虽然大火球对鲜卑大军造成了很大的伤亡,但其他的鲜卑大军却并没有像之前一样惊慌失措,仍然按照自己的步调向前猛攻。

    鲜卑大将沙未汗举着狼宣花大斧绕过重装步军直朝王平冲了过来,上千名鲜卑骑兵跟随在他身边。王平神情淡然地看了对方一眼,随即一声轻叱催动战马飞驰而出,数百名由赵云拨给他的亲兵随着王平向沙未汗冲去。

    转眼间,双方战马眼花缭乱般交错而过,都大张着嘴,似乎在呐喊着,但他们的声音却被更大的声音掩盖了,刀光互闪,被刀光闪中的士卒带着一蓬鲜血从马上栽落,失去主人的战马还向前冲出老远。

    王平挑落几个鲜卑兵,直接迎上沙未汗,两人没有废话,当即便交上了手。沙未汗见王平身形并不如何壮硕,年纪更是年轻的吓人,原本还存有轻视之心,但一交上手便大吃了一惊,王平不仅臂力不逊于他多少,而且枪法如神急若奔雷,不过,却是怎么看怎么有一丝大刀的韵味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