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小说 > 网游动漫 > 宦海龙腾 > 《宦海龙腾》第4卷 知府吴城 第002章 正式上任(第1页/共3页)

《宦海龙腾》第4卷 知府吴城 第002章 正式上任(第1页/共3页)

 热门推荐:
    上午10点43分,省委的车队终于到达吴城市金闾区三香路180号,也就是吴城市委市政斧所在地。吴城的市委市政斧跟朗柳的市委市政斧不同,不是分开座落,而是合并在一起的,包括市委市政斧各自的招待所等,也都在这大院之中。

    既然是按照省委主要领导来接待,吴城市的欢迎自然是高规格的。不过不论游靖还是萧宸,都并不把这个当成什么大事,而省委组织部李成林部长显然也知道自己今天扮演的角色不是主角,所以也是面色淡然。

    “游书记,辛苦了。”任选平身体微微前趋跟游靖握了手,又伸手出来:“李部长,辛苦了。”然后看见萧宸,他的脸上笑容更盛,身体似乎也更往前趋了一点:“萧书记,可算是把你给盼来了。”

    萧宸倒没料到任市长会冒出这么一句,一边伸手跟他握手,一边轻轻笑道:“任市长这话却是听得我有些奇怪了。”吴城的老书记忽然病倒、去世,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之外,但回过神来之后,若说作为吴城本地干部的象征的任选平对市委书记的位置没有一丝想法,那是任谁也不会相信的。

    “吴城经济的发展已经到了关键时期,萧书记是改革先锋,此来吴城,当可以大刀阔斧对吴城一些痼疾进行改革,如此一来,吴城的发展才能更加健康、迅速,力压梁溪。”任选平呵呵笑着道,看似无比真诚。

    萧宸面带微笑,只是呵呵一笑:“吴城的发展,中央和省委历来都是极其看好的,是诸位前任吴城领导以及任市长等各位同志兢兢业业造就而出,我来吴城,自当秉承吴城改革开放以来快速发展的正确思路,争取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这也需要各位同志不吝帮助、密切配合才是。”他嘴里说着,心中却是一动,外界传言吴城这些年历来和梁溪较劲,看来还真不是开玩笑的,任选平一开口就是要力压梁溪,同属苏南重镇,看来两地的竞争果然相当激烈。

    “超过梁溪,只是我们的第一个目标,而且从目前看来,已经不须多少时曰了。我们的目光应该放得再长远一些。”萧宸呵呵笑着道。

    任选平心里撇了撇嘴,脸上却是不动声色地继续笑道:“那就有赖书记高瞻远瞩,带领我们走向更大的辉煌了。”

    萧宸自然知道自己这番话在任选平这样的“稳重”干部看来,是有些张狂了,但他也不为己甚,吴城超过梁溪,本来就该是这两年的事了。

    来当市委书记,萧宸自然不是毫无准备就来的,这些天他除了抓紧时间安排朗柳在自己走后的事情之外,就是抓紧时间把吴城这些年的各种情况了解透彻。

    改革开放之初,梁溪、吴城经济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上。梁溪、吴城都是苏南的重要城市。而在近代,梁溪领先于吴城,这是由于梁溪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优势,更重要的是有一大批工商界实业人士的创业,使梁溪经济迅速崛起,成为著名的工商业城市,人称“小东方”,以至于刚解放时,管辖包括松江专区在内的苏南行政公署都设在梁溪,足以证明梁溪地位之重要。解放后,梁溪市、吴城市的领导抓住经济建设不放松,各个门类的工业都有长足发展,至1978年,梁溪市的地区生产总值为24.9亿元,而吴城市为31.95亿元(此数据已把1983年市管县后各自所辖县统计在内,因吴城辖6县而比梁溪辖3县要略强),如仅从市区一块比较,则两市相差无几,梁溪为12.5亿,吴城为12.4亿。两市可以说在同一起跑线上。

    1983年实行市管县体制,梁溪、吴城走上不同的平台。1983年3月,江东实行市管县体制,这是改革开放初期在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上的一次尝试。这一体制给吴城、梁溪两地都带来了机遇,但对吴城更为有利。在此之前,吴城有市与地区两个并行的行政体系,梁溪则只有市一个行政体系。实行市管县后,吴城地区原辖8个县中有6个划归吴城市,撤销吴城地区,实际上是原来两个行政体系合在一起。梁溪市则辖从吴城地区划来的梁溪县、江阴县和从镇江地区划来的宜兴县。

    实行市管县,并不只是区划面积数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对城乡一体化发展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和意义。从这点来说,吴城辖6个县,梁溪辖3个县,也不仅仅是数量上的多少。因为光从表面看,吴城所辖县数明显比梁溪多了一倍,但这不是1+1=2的概念,而是大于2的实质。因此,同样是市管县,吴城城市化运作的机动范围和余地就大,发展潜力也就更大,这种潜力在以后的发展中会愈来愈显示出来。以1983年为例,梁溪的地区生产总值为46.15亿,吴城为52亿。此后,吴城与梁溪的距离越拉越大,从几十亿到几百亿,甚至千亿以上。

    梁溪乡镇企业“一包三改”的推广,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发展,直接推动创造了苏南模式。梁溪被誉为乡镇企业的发源地之一。据萧宸这些曰子的了解,梁溪在1955年就已兴办乡镇工业。但真正快速发展却是在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农村经济责任承包制给了同样在梁溪农村从事企业的人们以思考和启示,为何不能将农业生产的责任承包制移植到企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