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小说 > 武侠修真 > 穿越时空的蝴蝶 > 第七卷 五十三、纸老虎VS纸老虎(上)(第1页/共3页)

第七卷 五十三、纸老虎VS纸老虎(上)(第1页/共3页)

 热门推荐:
    五十三、纸老虎vs纸老虎(上)

    五十三、纸老虎vs纸老虎(上)

    用最简单的话来形容,如今的翔龙帝**队,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杯具!

    值此山河崩裂的衰颓末世,理论上维系着大金王朝的军事机器,早已衰朽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

    在纸面上,朝廷现有的兵力依然十分庞大,法定编制内的主要军事力量分为两个部分:二十万八旗军与六十万绿营军,合计八十万兵马。基本上可以说是全世界规模数一数二的超巨型常备军——要知道如今这时候的世界第一强国耐sè瑞尔,也才二十万常备军队而已,其余都是战时方才组建的民兵和临时部队。

    然而,这支貌似规模浩大,声势壮观的军队,其战斗力却是悲催得令人齿冷。就算不考虑这支军队的落后装备,让他们去跟石器时代的野蛮人对砍,估计也铁定要惨败的。

    首先,大金乃是满洲异族入主中原之后,凭借武力建立起来的殖民xìng质王朝。为了保证麾下军队的数量和质量,以及更加重要的忠诚心与可靠xìng,历代皇帝不得不对满洲人实行一种全民皆兵的世袭军事动员体制,也就是所谓的八旗制度和“铁杆庄稼”。

    在八旗制度之下,所有的满族人都必须编入军事部mén,世代为兵。简单点说就是,老子死了儿子当,儿子死了孙子当,一代一代往下传。一人为兵,子孙后代皆为兵,扎扎实实的世袭职业,最最坚硬的铁饭碗,号称是旱涝保收的“铁杆庄稼”。但同时也钉死了他们的前途,不准满人从事其他行业。

    不仅退伍转业是犯法的,在未得批准的情况之下,普通满人甚至不得远离规定居住的城市,遵循真正的军事化管理。其中,一半以上聚居在最繁华的京城,而剩下的则分驻各省的省会,相当于武装殖民政策。八旗子弟无论男nv老幼,理论上完全依靠朝廷拨发的旗饷为生,选入军中之后,则再加一份军饷。

    粗看起来,这种全面武装殖民的体制,保证了军事力量始终掌握在自己人手中,对王朝的稳固非常有利。但问题是,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东西只要一旦僵化,接下来就铁定会往崩坏的方向发展,八旗制度自然也不例外——由于什么事情都不必做,生下来就有旗饷可领,八旗子弟从一开始就出现了好逸恶劳、追求享受、战斗意志衰退的倾向。

    再加上八旗军的各级官佐,也渐渐变为世袭,难得出现空缺。底层兵士因此严重缺乏上升空间,又被禁止转而务农经商,只能坐吃粮饷,结果导致八旗子弟变得更加无心上进。一个个完全不再从事生产,也懒得cào练武艺,只知道每天提笼子养鸟、听戏、**、chōu鸦片度日。旗饷不足以维持huā销,就四处赊账借债度日,甚至当掉军中的盔甲器械,甚至还要到衙mén前面闹事勒索——既然天下是自己家的,既然无衣食之虞,既然特权在身,有恃无恐,既然闲来无事,又难以上进,何不尽情享乐?

    如此一来,八旗子弟就渐渐从骁勇剽悍的骑兵猎手,变成了肩不能挑手不能提只会喝茶遛鸟的làngdàng哥儿,以及活着làng费空气死了làng费土地的寄生虫,战斗力基本为零。八旗体制也逐渐演变成专靠国家供养的社会救济组织,失去了最起码的战斗能力。但由于八旗人口滋生,规模膨胀,消耗的银两却是越来越多,到最后光是旗饷一项,每年就要吞噬白银二千万两之多!

    当然,也并不是每个八旗子弟都能活得如此滋润——由于每年消耗旗饷太多,朝廷财政不堪重负,再加上各级官吏的一层层贪污克扣,结果就导致旗饷越到后来就拖欠得越厉害。上级军官固然可以奢靡无度,纵情享受,下级旗丁却降为佃户帮佣,甚至沦为流民、痞棍和无赖……不要说什么战斗力了,连huā名册上的人究竟在哪儿,死了没有,都已经变成了一笔糊涂账。

    ———————————————分——割——线————————————————————

    除了这完全不能打仗的二十万八旗兵丁,以及上百万坐吃旗饷的八旗子弟之外,构成朝廷军事力量的另一大支柱,则是六十万绿营军。这是在八旗制度趋于崩坏之后,朝廷推出的雇佣兵制度。

    由于是以打仗为谋生手段的职业军人。在一开始的时候,这些绿营军的战斗力还算不错,但问题是这种搞法实在是太烧钱,让朝廷越来越吃不消。更要命的是,为了维护“自己人”的特权地位,朝廷必须将军费优先拨给活着làng费空气死了làng费土地的八旗子弟……所以,绿营军的工资也渐渐发不出来了。

    为了在缺乏饷银的前提下,继续保障军队规模,于是,绿营军也从按期发饷的雇佣兵变成了不得转职的世袭兵,更不人xìng化的是还没有固定明确的退役制度,真的是“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有的人都是爷爷辈了,却被bī着仍然在当兵,其士气斗志自然可想而知。

    另外,根据越听话的人就越容易受欺负这一铁律,军人的社会地位也特别低下,简直和奴隶乞丐没什么两样。所以许多人宁愿为有